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学生风采

尚农崇德、求是求精——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朱韵事迹材料

朱韵,女,汉族,1998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共预备党员。2016年9月始就读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现担任院团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曾获校长奖学金(一等奖);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校新生征文大赛三等奖;校优秀团员、校暑期实践先进个人、校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

获奖感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尼采曾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人的一生就是辛勤耕耘,跌跌撞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在这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沉淀,在沉淀中不断完善自我。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谨记着顾铭洪老师讲座上的一句话“不实践,无感受”,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做个田中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作为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大一刚进校园时,我对自己的专业农学也画过不少的问号,是专业种地的?是能成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的人?直到开学之初,顾铭洪教授给大一新生作地一场“我与农学的不解之缘”的报告,让我开启了属于我的农学之路。

首先是基础学习,顾铭洪教授要求我们认真学透课堂知识,大一大二学得都是农学最基础的东西,只有每一门课都学透了,才能有之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自己要学会延伸,学不仅要学得精,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学得杂。大学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为人处世,我一直保持着攀登者的姿态,敢于勇攀高峰,敢于接受挑战。大学每一门科目的学习,我都按照学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事实证明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了解课外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也许在别人眼中有些知识点根本不是考试要点,但我也会多了解一点。我希望我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考好每一场考试,而是每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以后更好地科研,为我的农学之路奠定夯实的基础。

无实践,无感受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句俗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作为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学院的教学安排,还是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中,都可以领略到实践不可代替的角色。

大一,学院就为新生们安排了特色的导师制度,在导师的指导下,指定学年的学习及实验计划,也方便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专业的疑惑、或者未来的规划分享给导师,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我的导师是刘巧泉教授,待人十分亲和,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大一大二的暑期实践活动,都是参加的刘老师课题组,实验室老师们的细心关照和师兄师姐的耐心教导,都为我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大二学年,我也成功申请到了校级科创立项,现在也正在积极准备结项工作。

最有意思的是,学院安排了大田实践计划。大田实践计划分为两期,跨过春夏秋冬,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试验田,从耕地开沟、播种间苗、除草施肥、到收获销售,认真观察作物每一时期的特性与栽培措施,真正体验一份来之不易的喜悦。大田计划除了安排了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外,还安排了玉米、蚕豆、红薯、大豆等作物,不仅更加挺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还为之后的学生销售提供了平台。收获之际,各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支持我们,纷纷进行订购和购买。

正心修身、心怀感恩

《大学》中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则是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修身,则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上大学之前,我的家人就和我谈到,大学里更要学习的是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把大学作为学习与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小社会中,转换好自己的角色。上大学之后,老师们和我谈到,大学里学习是基础,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让大学四年后的自己收获满满。

无论是过去的大一大二,还是未来的大三大四,我都会端正心态,修养身心。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做一个积极可靠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段深刻的话,“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树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恩的画面,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懂得感恩,我们会发现原来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心怀感恩,砥砺前行;心怀感恩,尚农崇德。

 

师长点评:该生思想态度端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表率作用;严谨治学、成绩优异,有突出的科研创新潜力;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生活中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是一名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

 


学院公众号

电话:0514-87979226、87979212、87979351
传真:0514-87996817
Email:nxy@yzu.edu.cn
邮编:225009
地址: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