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向
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是在依托单位扬州大学原有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教育厅)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力量,联合共建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实验室围绕国家及江苏省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现代种业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与重要基因挖掘、作物重要农艺性状调控网络及其环境响应、全基因组选择与分子设计育种、作物新品种选育等四个方向的研究,在作物学研究领域,形成以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紧密结合的研发平台,并在相关领域取得原创性的理论与应用成果,为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和现代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运行与管理体制
根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和《江苏省省属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精神,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扬州大学相互配合分层次对实验进行管理。实验室设置的组织机构包括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在此 基础上设置实验室公共平台(包括大型仪器公共平台、试验基地)和若干课题组。实验室建设领导小 组是实验室的决策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实验室发展目标和审定实验室建设总体方案,并根据实验室建设的需要不定期召开实验室建设会议,协调解决实验室建设中出 现的问题。建设领导小组以扬州大学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实验室主任为副组长、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农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验室主任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全权负责实验室工作,副主任4 人,配合主任工作。实验室实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不仅对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放,而且积极创造条件对国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 交流,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实验室的兼职教授或学术顾问,互派留学人员进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科学家来做研究工作,并鼓励正在完成 硕士、博士论文和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或相当水平的青年科学工作者来室工作。
为了加强对实验室的学术领导、实验室建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评议课题的研究进展、监督经费使用、审批开放课题申请书、协调对外开放等,学术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开一次会。
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实验室设置专职管理岗位,成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在实验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重点做好 实验室公共平台和试验基地的管理,同时协调好各课题组的相关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同时负责实验室试验数据、资料、成果的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的建设, 建立了实验室的完整档案系统,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实验室内部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全面开放”管理模式,即实验室、分室及课题组的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研究生管理实行导师责任制。在实验室总的管理原则指导下,各分室和课题组根据其内部的实际需要,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三、对外开放
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为省级对外开放实验室,实施滚动开放的运行制度。实验室将实行滚动运行制度,本实验室及校内相关研究人员将根据其课题执行情况、成果论文及人才培养的能力,经与同类研究纵向比较,评估其工作的先进性,对达到一定标准的人员和课题组及时吸纳进入实验室工作,对未取得进展或进展不 明显的人员和课题组淘汰出实验室。滚动评估每2-3年进行一次。
实行仪器设备共享公用。加强仪器设备的集中管理和开放利用,实验室设立的公共实验平台,对本实验室所有课题组和依托单位相关研究组全面开放,提高本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作用。
设立开放课题。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开放运行经费支持下,每年设立项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研究单位公开招标,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同时规范开放成果的管理工作,对在实验室取得的合作研究成果,明确合作双方的权限,促进实验室学术知名度的提高。